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潜力

胜利油田落实“重规范讲风范做示范”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徐永国  杨 辉

       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8项、集团公司级课题研究82项;荣获发明专利311件、获得授权105件。这是2017年胜利油田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其中,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低油价下,面对勘探程度高、开发难度大、资源接替矛盾凸显等诸多困难挑战,胜利油田强化“资源为基,创新为魂”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事关油田未来发展的核心位置,着力培育科技新动能,激发油田提质增效升级活力。

       认识创新激活潜力,唤醒3000万吨油田储量

       3月,义178-斜2和义184-1井试油,2毫米油嘴自喷,初期日产油近30吨,宣告沉寂多年的致密油藏开发实现突破,唤醒渤南油田3000多万吨储量。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冷宫”。两口井的成功,鼓舞了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科研人员的士气。

       原来,渤南油田义176区块2012年上报探明储量3012万吨,是近年来发现的规模较大的致密油藏之一。由于存在埋藏深、物性差、含油井段长、整体产能低等问题,一直没有大规模动用。

       2017年,该区块被油田列为难动用储量项目开展攻关研究。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室快速成立义176难动用储量项目组,经过论证分析区块老井产能特点后,项目组创造性提出“储层发育奠基础、裂缝发育控产能、构造低位有潜力”的观点。

       “这一认识与传统中的高部位含油、低部位含水的观点背道而驰。”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田开发研究室副主任孙渡说。但经过反复验证,通过核对测井、试油、生产等每一项数据,最后的结论是数据没问题。经过翔实的论证,采油厂与油田主管部门最终同意井位设计方案,并获得成功。

       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在渤南油田义176区块共设计井位34口,可动用储量800万吨左右。

       将落脚点放在效益上,高效利用难动用储量

       5月8日,集团公司表彰“中国石化优秀品牌”,胜利油田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榜上有名。

       这一被誉为“继我国陆相生油理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之后又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理论创新”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截至目前,应用该技术新发现油气田7个,新增三级储量近19亿吨。

       技术的不断创新,对胜利油田效益开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开发,胜利油田主力层严重水淹,多个油层互相干扰,失控储量多,常常存在难以动用的小规模剩余油,这些“零零星星”的剩余油,如何才能高效地采出?

       复杂断块立体开发技术成了破解难题的关键。他们把不同深度、不同断块的多个小规模剩余油富集区组合起来进行开发。平面上,跨块水平井组合开发,实现剩余油“人工连片”;纵向上,多靶点定向井组合多个碎块,实现剩余油“串糖葫芦”。目前,复杂断块立体开发技术已推广应用30多个单元,覆盖储量2亿多吨,提高采收率近5个百分点。

       2018年,胜利油田围绕油气主业抓创新,深化东部潜山油气成藏、西部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等认识,配套完善复杂圈闭精细评价等技术序列,自主研发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软件,开展低渗油藏二氧化碳驱、稠油微生物驱等先导试验,推广精细分注、测调一体化等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为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成立重点开发工作项目组,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在今年初的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为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胜利油田首席专家王端平颁奖,传递出人才强企、科技兴企的强烈信号。“没有人才,一切归零。”在胜利油田调研时,戴厚良总经理如是说。

       胜利油田清醒地意识到,实现“稳产在2300万吨,在胜利油价60美元/桶条件下,实现利润80亿至100亿元”的战略目标,必须有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队伍做后盾。

       今年初,油田成立滚动评价新区产能、二氧化碳混项驱等7个重点开发工作项目组。项目组组长由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或油田首席专家担任,旨在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破解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困境。

       他们还构建专家作用发挥机制,签订《职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书》,并成立专家委员会,全面参与重大设计、方案等优化论证。2017年,在专家组审核把关下,胜利油田措施增油同比提高18.63万吨,措施经济有效率达到92%。为让先进技术在一线生根落地,他们持续开展“高级专家论坛”“胜利专家行”,围绕生产中的难点问题、技术瓶颈进行集体会诊、协同攻关,发挥技术服务作用。

       注重技术人员作用发挥的同时,胜利油田还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建立完善导师制,聘任68名高层次专家担任“胜利名师”,培养高徒503人、各类技术骨干1.2万余人。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1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