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行业建言献策 积极参政议政

       编者按:日前,来自中国石化的12名全国人大代表、5名全国政协委员随各代表团抵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他们今年主要围绕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创新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民生事业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建言献策。本期记者连线中国石化代表委员,报道他们的提案议案和观点看法。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发言。

        马永生说,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碳减排的主体。近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一次能源自给率稳定在80%左右,能效不断提升。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占比过高,2020年煤炭消费占比仍达56.7%,石油、天然气分别为19.1%和8.5%,非化石能源为15.7%。二是石油、天然气自给能力不强。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到73%和43%。三是能源资源与消费市场逆向分布。煤炭、油气、水电等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西南,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制约了能效提升。四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不够。能源生产消费领域基础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风险。

        马永生表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领域提出新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此,马永生建议,一是突出节约优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效是降碳重要手段,把节能优先方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抓实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加快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升级高效节能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价格、税收、金融等政策,以市场化手段倒逼提升能效。大力培育节能文化,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全体人民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二是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以清洁低碳为导向,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能源体系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汲取风、光等产业教训,加强新能源发展顶层设计,建立行业标准、监管和政策支持体系,避免一哄而上,防止烂尾工程;大力发展氢能,既要用好工业副产氢,更要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断提升绿氢比例;发挥我国地热资源优势,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实现规模高效利用。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由燃料向原料转变并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压限”,统筹现代煤化工战略发展;坚持把油气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完善勘探开发机制,提升储备能力,大力开发页岩油气、煤层气,推进天然气大发展,守住原油产量2亿吨底线。

        三是坚持自立自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化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牢牢把握能源发展主动权。重点围绕氢能等新能源生产消费、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运行、分布式能源建设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支撑引领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着眼全球拓宽能源渠道。在立足国内前提下,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能源生产、消费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开放条件下的保障能力,确保买得到、运得回。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重大项目合作,建设一批长期可靠、安全稳定的海外能源基地。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合作,发挥能源市场战略买家力量,增强与我国油气消费能力相匹配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支持发展可降解材料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党组组织部)总经理(部长)吕亮功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可降解材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是新材料重点发展领域,得益于我国环保和政策法规的支持,市场需求近几年迎来了高速发展。但仍存在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一哄而上现象,以及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风险等问题。建议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加大对发展可降解材料的支持力度。

        吕亮功介绍,2019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可降解材料的开发、生产与应用被列入鼓励类产业,市场需求迎来高速发展。2019年全球可降解材料年产能约83万吨,中国年产能约31万吨。预计2023年全球可降解材料年产能将达200万吨。

        据了解,可降解材料尽管目前发展较快,但在产品种类、行业标准、应用规范、回收处理等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可降解材料市场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比如一些掺杂淀粉的非可降解材料,或添加“光氧降解剂”的不完全降解材料冒充可降解材料,扰乱市场秩序。另外,社会对可降解材料全生命周期认知存在误区。大多数可降解材料需要在堆肥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实现完全生物降解,并非使用结束后就迅速自然降解。

        为了加快发展可降解材料,吕亮功建议,加强可降解材料产业顶层设计,从合成材料发展和应用的全场景考虑,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设计和布局国家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修订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吕亮功表示,要围绕生产、加工、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统筹谋划全产业链布局,综合各方力量研究编制全国可降解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形成可降解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可降解材料和塑料循环利用的关系,形成互为补充的合成材料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财政、制度、税收等多方面持续加大对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稳定行业预期。

推动陆相页岩油规模增储上产保障能源安全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南油田分公司总经理陶光辉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在松辽、渤海湾等盆地取得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重大突破和积极进展,陆相页岩油成为我国近期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但其总体还处于前期研究和先导试验阶段,建议国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产业扶持等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陆相页岩油规模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页岩油是指蕴藏在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石油资源,由于岩石致密,需采用大规模压裂改造才能实现商业化开发。目前,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成本较高,与北美50美元/桶下实现经济开发有较大差距。

        陶光辉建议,一是制定页岩油勘探开发扶持政策。为尽快实现规模增储上产,可类比页岩气,出台鼓励支持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补贴、税收减免政策;对页岩油勘探开发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并直接用于勘探开发作业的设备、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页岩油关键工具、装备国产化给予政策支持;对国有石油公司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投入产出效益单独测算,考核时予以剔除。

        二是加大页岩油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建议将页岩油基础研究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计划,并给予优先安排;将页岩油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纳入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

支持茂湛炼化基地发展 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科炼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湛江东兴董事长、党委书记,茂湛炼化一体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吴惜伟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中国石化致力于炼化基地化发展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世界领先发展方略,确定建设“4+2”世界级炼化基地。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对茂湛炼化基地进行支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对接“一带一路”范围市场需求,加强政策供给、服务指导,将其打造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

        吴惜伟指出,茂湛地区临近珠江三角洲,两地均拥有天然深水良港和独特的地缘优势,特别是湛江三面环海,是全国唯一能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共用的沿海主枢纽港,其航运条件独具特色优势,均可接卸30万吨级油轮,公路、铁路、航空线路成熟,供水、供电条件优越,拥有完整的长输油气管线网络,具备长期发展的优势。在茂湛地区发展石化产业,建设炼化基地,符合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吴惜伟介绍,中国石化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世界领先发展方略,确定建设“4+2”世界级炼化基地,地处茂湛地区的炼化企业纳入其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炼化及新材料基地,目的就是不断发挥区域整合、协调、共享发展效能。

        “建议从国家层面对茂湛炼化基地进行支持,加强政策供给、服务指导,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吴惜伟说。目前茂湛地区的发展迎来良好机遇,特别是广东省确定把湛江东海岛加快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岛,投资百亿美元的巴斯夫项目已全面启动建设,陶氏化学等先进产业已落户,东海岛已成为多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的主战场,正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的集聚基地。同时,中科炼化与宝钢湛江钢铁的循环经济合作取得初步成果,氢气、氧气、氮气互供,公用工程合作共用不断推进、深化,成为石化—钢铁跨行业循环经济试点。

加强成品油消费税监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石油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黄河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内成品油市场化步伐加速推进,市场活力显著增强。但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放”,与市场监管的“管”没有完全同步。他建议,以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为突破口,建设高标准成品油市场体系。

        “这对促进成品油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落实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说。

        黄河建议,一是强化成品油生产环节税收监管。以原料、装置确定企业应税油品收率,掌握企业合理税负区间;实施缴纳消费税额与进口原油配额联动监管,按照行业平均收率测算并核定下一年度的原油进口和使用配额;定期对地方炼厂进口原油的实物流、资金流、票据流进行监管核查,堵塞偷逃税款行为。

        “要强化成品油流通环节税收监管。”黄河建议。建立成品油市场监管常态机制,完善进口产品税收管理相关制度,强化社会加油站税收监管,研究制定“互联网+税收”征管办法,与税务监管部门实时互联互通。

        同时,他建议推进消费税分配体制改革。将成品油消费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同时将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由生产环节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实现税收在地区之间的合理分配,营造公平的成品油市场竞争环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储气库建设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储气库建设是主要的天然气调峰方式。面对每年天然气消费巨大的峰谷差,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储气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张明森建议,加大地下储气库建设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张明森介绍,目前全球共有715座储气库,近70%分布在欧美国家。我国地下储气库自“十二五”以来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截至2020年底共建成地下储气库20多座,为我国采暖季天然气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地下储气库建设面临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等挑战。

        张明森建议,一是低油价下,从维持油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十四五”期间,国家继续对地下储气库建设投资给予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二是要加快研究出台储气库垫底气支持政策。建议国家对储气库垫底气形成的增值税进项税在核定后全额退还,或将垫底气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由财政直接出资。三是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适时全面放开天然气价格;适当降低天然气管输价格以提高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速颠覆性技术培育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宝增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要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一方面要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加速颠覆性技术培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保障。他建议,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强化资金保障和财税支持,建立小而精、扁平化的科研团队,研发形成有效的颠覆性技术系列。

        刘宝增指出,颠覆性技术作为一种另辟蹊径、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途径产生整体或根本性替代效果的技术,是实现国家弯道超车的主要抓手,也是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目前,主要大国和知名企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颠覆性技术的培育和发展运行机制,引领一些行业和领域的技术发展,但我国颠覆性技术与世界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要缩小这个差距,除了成立独立研究机构、建立专业化的项目经理人制度以外,国家相关部门要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推动颠覆性技术研发突破。”刘宝增表示。

        刘宝增建议,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颠覆性技术战略布局,制订并实施专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出台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相关办法。鼓励企业积极实施项目经理制,遴选具有产学研背景的优秀科研人员担任项目经理,通过制度松绑、灵活用人、充分授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韩石化炼油二部班长马少斌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级技工的占比远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他建议,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围。

        马少斌介绍,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通过持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平台、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体系不健全,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人员总量、结构和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就高技能人才结构而言,我国高级技工在产业工人的占比仅有6%左右,远低于德国(50%)、日本(40%)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马少斌建议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收入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力度,调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技能人才、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让高技能人才既“得利”又“扬名”。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