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维东 通讯员 李国栋
打开电脑里的勘探三维立体模型,高山、峻岭、沟壑……形态各异的地层被标注为不同颜色,孔隙度、渗透率等跃然“屏”上,面积2500平方公里、纵向跨度5200米的探区尽收眼底。
“这个模型能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情况‘活灵活现’,指导我们的油气勘探开发。”8月18日,记者来到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陈雨茂告诉记者,模型整合了地震、钻井、测井、录井等地质数据,应用数智化技术构建而成。
胜利油田于2019年着手模型研究,2023年建成东营北带勘探三维立体模型,利用其在常规油气勘探领域指导部署井位6口,落实储量规模超千万吨;2024年以来,在非常规领域建立五大洼陷页岩油地质三维立体模型,覆盖面积1186平方公里,钻井中靶率达100%、优质岩相钻遇率在95%以上、流体预测精度达97%,多项指标打破纪录。
“三维立体模型建设过程好比建造一座大楼,构造建模是建造大楼的‘四梁八柱’,储层建模和流体建模则像是搭建大楼内的每个房间。”胜利油田油藏地球物理高级专家刘浩杰说。
研究人员根据地质构造图、小层平面图等基础图件,结合地震、测井、录井、试油等数据,基于地质学规律和数学算法,对油藏进行构造建模、物性建模、流体建模,为油藏开发研究设计、缝网压裂优化、钻井风险防控等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撑,进而提升油气资源动用率和采收率。
算力是三维立体模型的重要支撑。走进研究院计算集群机房,1560万亿次/秒的澎湃算力具象化为成排机柜全速运转,指示灯如夏夜繁星明灭闪烁,成千上万条光纤线缆整齐排列,海量数据在其中流动和被解析。
三维立体模型为打开油藏提供更高效的方式。井位部署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物探、地质、工程等专业的信息和成果,才能精准定位地下油气资源。传统的井位部署工作主要依赖地质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理解不同,容易陷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认知局限。
“现在手握模型,想看哪就看哪,油藏情况十分清楚。过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现在是‘一览众山小’。”研究院东营东部研究室副经理李迪说。
过去与各方沟通井位部署工作时,李迪常用二维图纸介绍,地下油藏的三维形态全凭想象,有时“输出端”和“接收端”不在一个“频道”上,沟通成本大幅增加,影响工作进度。如今,各专业的数据、成果都被集合在三维立体模型上,沟通交流起来快捷方便多了。
三维立体模型还让勘探组织运行变得更加高效。地质、工程等专业数据和成果集成在同一平台上,让各个部门、线条能够打破壁垒,在同一个模型上更好协作,彼此相互佐证、校正研究认识,实现技术和成果的集成和继承,推动研究从二维图纸向三维模型、从经验驱动向模型驱动的深刻变革。
东部探区是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主战场,当前正进一步深化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工作。探区储层类型多样、构造复杂,三维立体模型融合各线条信息,是一体化工作的好帮手,能够开展一体化设计和可视化优化调整,助力各线条形成合力,快速发现和锁定有利目标,不断提高井位部署成功率。
夜幕降临,研究院的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陈雨茂一边看着屏幕里跳动的数据,一边向记者介绍,勘探三维立体模型的下一阶段是透明盆地建设,当前他们正致力于济阳坳陷透明盆地建设,减少勘探开发决策失误,给油气勘探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