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多做实事

        本报记者 符 慧 秦紫函

        3月1日,春雪后的北京,空气格外清新。中国石化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新闻发布会现场暖意融融。来自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等20家媒体的记者和中国社科院等院校专家学者提前就座。摄像机准备就绪,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石化报等平台同步直播。

        下午4点,发布会开始。看到现场有不少熟悉的面孔,张玉卓董事长说:“今天非常高兴,见到了不少新闻界的老朋友、专家学者,感谢大家对中国石化持续关注、支持。”

        会上,张玉卓公布了中国石化“十四五”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党组副书记赵东介绍了“一县一链”特色产业帮扶内容。

        帮扶是真心和真金结合

        据介绍,中国石化在去年四季度就提前研究制订助力乡村振兴计划,还在集团公司的“十四五”规划中设置了乡村振兴专篇。中国石化将围绕“让8个县、750个村的乡亲们持续走向富裕”这一愿景,保证投入帮扶资金不少于15亿元、助销扶贫产品不少于40亿元“两不少”,做到帮扶工作力度、人力、资金“三不减”。

        进入问答阶段,新华社高级记者李新民率先提问。他关心的是“一县一链”怎样真正落地。张玉卓说,中国石化将从资金、技术、人员、组织、基础设施5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要投入“真金白银”,预计在8个县投入产业项目资金超过7亿元。

        ——要输出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第三方优势力量,提升项目专业化程度。

        ——要选拔最好的干部去扶贫,探索建立企地人员互派机制,为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要建立完善领导机构、管理体系,推动“一县一链”顺利实施。

        ——要帮助建设与现代乡村特色产业相匹配的道路、能源、水利、物联网相关配套设施,畅通脱贫地区和外部的信息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

        张玉卓诚恳地说,中国石化的帮扶是真心和真金结合,一定能够为乡村振兴多做实事。

        把主产业链打好,把品牌打出来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张棉棉“抢”到了第二个提问的机会。她想知道,中国石化怎么平衡输血和造血。

        赵东说,要使输血更多地转化为造血,重点是结合地方自然禀赋,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特色产业链;要使造血可持续,重点是以品牌带活产业。通过一步步把主产业链打好、把品牌打出来、把产品卖出去,使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提到各县帮扶产业,赵东如数家珍,“东乡藜麦的脂肪含量与热量都较低,我们考虑深加工成藜麦粥、藜麦饼干等”“凤凰猕猴桃是红心猕猴桃,很有特色,而且皮薄多汁、香甜爽口,营养价值非常高。今年我也买了一些,不比进口猕猴桃差。欢迎大家也尝一下”。目前,中国石化在凤凰县帮助建设了6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

        一问一答间,现场气氛热烈,笑声掌声交织。

        用绣花功夫抓落实

        问答环节进入高潮,有一位穿着条纹衫的记者举手提问。张玉卓准确地叫出了他的名字:“这名记者我认识,是科技日报的主任记者瞿剑。欢迎提问。”

        就瞿剑和其他记者关心的产业技术、教育提升等问题,中国石化在计划中早就作了细化部署。张玉卓、赵东等有问必答。

        “中国石化自己有的产业技术,将倾我所有;如果没有,我们就联合其他企业、高校寻找最适合当地的产业技术。”

        “不仅是在资金上投入改善教育硬件设施,还要重点提升教育软实力,增强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半个多小时的问答环节很快过去了,大家仍意犹未尽。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欢迎大家到脱贫县采访考察,监督帮助中国石化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石化是第一家公开发布“十四五”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央企,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有着标志性意义,而且计划内容丰富,对8个县都作了精准产业规划,只有这种绣花功夫式的细化才能推动产业发展。今天新闻发布会开得很好,中国石化的发声对引领更多企业参与助力乡村振兴起到很好的作用。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