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能源饭碗 争取新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现场回访记

本报记者 徐永国 庞世乾 王维东 于 佳

秋日的黄河三角洲,处处绽放着喜悦。

黄的、绿的、红的,把深秋的胜利油区装扮得五彩斑斓,让这片土地更加富有生机活力。

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胜利油田,走进实验室,登上钻井平台,看望慰问石油工人。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工人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胜利油田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记者来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和莱113区块进行了回访。

发现更多油气,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是总书记在胜利油田考察的第一站。

“心情久久难以平复。”谈起与总书记的见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孔凡群语速比平时快了不少。

“在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总书记来到石油人身边,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工人致以诚挚问候,体现了总书记对胜利油田和石油行业的关心关注,对石油工人的亲切关爱,作为一名石油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和光荣。”孔凡群说。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总书记十分关心关注国家能源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一下车,总书记就向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胜利油田的勘探潜力怎么样?步入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楼一楼大厅,他又问:目前胜利油田的产量是多少?”孔凡群回忆道。

6个月前,胜利油田刚刚度过60岁生日。1961年4月16日胜利油田发现,经过快速增储建产,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先后发现81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12.5亿吨。

“我向总书记汇报,目前胜利油田年产量2340万吨,而且稳产态势良好,深层勘探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随着技术进步,页岩油资源量将比常规油气资源量增加50%。”孔凡群深切感受到,总书记把国家能源安全时刻记挂在心里。

大厅的陈列架上,2条各长一米的砂岩、页岩岩芯整齐摆放。总书记走近低头察看,兴致盎然。

拿起一块岩芯,孔凡群向总书记汇报,近年来,胜利油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通过采用长井段水平井和立体压裂造缝技术,增强页岩油流动性,降低开采难度,提高产能,扩大了勘探空间,为将来长期持续稳产提供资源接替阵地,夯实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之“基”。

石油在地质家的脑袋里。胜利油田勘探技术人员积极探索,优化研究思路,不断扫清雾区、突破禁区、照亮盲区,清晰识别油藏和圈闭,勘探领域不断向中深层延伸,每年不断发现新储量,“十三五”以来累计探明储量达到1.93亿吨。

胜利油田诞生于我国贫油的20世纪60年代,当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总书记边走边听。他强调,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莱深斜2井是胜利油田不断向深层进军的缩影。通过气测和岩芯分析,有望新增千万吨规模储量,下一步将继续钻探中生界潜山油藏,如果有新的油气发现,将揭示胜利深层更大的资源潜力。

站在曾向总书记汇报的展板前,秋日的阳光打在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舒华文的脸上。他仍然沉浸在喜悦之中。21日下午,他在莱深斜2井场向总书记详细汇报了东营凹陷油气藏的分布情况和近年来“胜利之下找胜利”,向深层进军争取发现更多的储量,为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所做的工作。

总书记提到的关于“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引发科研人员的共鸣,任新成就是其中一位。作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他自2002年毕业就一直从事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

胜利油田从2000年进入准噶尔盆地,经过大量的勘探工作,先后发现春光、春风、春晖和阿拉德等油田,探明储量过亿吨,生产原油950万吨。

“发现更多油气,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聆听了总书记的这番话,任新成说要把这份鼓舞带给和他一起奋战在准噶尔探区的同事们。

总书记夸我像飞行员开飞机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楼大厅摆放着16个样品瓶,瓶里盛放的是胜利油田的原油油样及各种化学驱油药剂。

胜利油田开发地质首席专家、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杨勇觉得,总书记把在胜利油田考察的第一站选在这里,意味深长。

成立于1964年的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承担国家、中国石化及胜利油田勘探开发重大科研项目与新技术攻关,油气田勘探开发部署等工作,被誉为胜利油田的地质大参谋。

胜利油田主力油区位于山东省济阳坳陷,这里地质构造复杂,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囊括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七零八落,拼不起来”。

在科研楼大厅两块展板前,孔凡群向总书记展示了胜利油田的三项“杀手锏”技术。

杨勇发现,在这三项关键技术里,总书记对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科技是国之利器。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这次来胜利油田,总书记特地考察了两个实验室。

在页岩油重点实验室,杨勇站在总书记身旁,用激光笔指向显示屏。

这个实验室目前有研究人员2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6%,三套仪器设备主要从事页岩油微纳米尺度的形貌特征、有利储集空间分析和流动机理研究,为提高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这幅图的宽度是30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那么粗,其中3个碳酸盐颗粒中间存在一个宽度为3微米的孔隙,孔隙中的黑色部分就是原油。”杨勇进一步解释,与国内外页岩油相比,胜利油区的页岩油具有埋藏深、成熟度低、油稠、流动性差等特点,如何改善流动性、提高产能、降低成本,是胜利油区页岩油勘探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成立这个实验室,就是要攻下这座‘碉堡’。”杨勇向总书记讲述了成立实验室的初衷。总书记听后微笑点头。

60年来,胜利油田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坚持在油气勘探最有潜力的目标抓突破、在油气开发矛盾最突出的领域抓创新、在生产经营最薄弱的环节抓优化提升,矢志打造技术先导型企业,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7900余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20余项,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

从激情燃烧的战天斗地,到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见证了石油工业的转型跨越发展。

在胜利油田莱113区块考察时,轻扶栏杆,总书记一步步登上42级台阶,来到10.5米高的二层钻井平台。

夕阳下,蓄滞洪湿地的粼粼波光投射到59米高的井架上,钻台系统、循环系统、动力系统,目光所及,都是科技与智慧的结晶。

总书记饶有兴趣地察看“机械手”“铁钻工”等钻井自动化装备。得知莱深斜2井采用的是自动化钻井设备,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总书记欣慰地点点头。

司钻冉祥国最难忘的是与总书记关于刹把的对话。走进胜利石油工程黄河钻井总公司70183SL一体化司钻房,冉祥国手中的刹把引起总书记的注意。

身穿皮袄,手握刹把,目光刚毅,巍然挺立——这是铁人王进喜留给世人的一幅“铁汉写真”,也生动刻画了60多年前石油工人战天斗地、苦干实干的形象。

在冉祥国的记忆里,手动扶刹把是个体力活儿,必须忍受在高温、严寒、高强度环境下的长时间作业,是对工人精力和体能的极大挑战。

如今,冉祥国的工作地点从露天搬到了室内,刹把手动挡换成了自动挡。坐在十几平方米的空调房里,手握操纵杆,按一下按钮、点击触摸屏、操作手杆,就能轻松完成操作。

冉祥国自豪地说:“总书记夸我像飞行员开飞机。”

司钻房是钻机设备的“大脑”。通过仪器仪表盘上实时运行的数据,冉祥国可以及时掌握几千米井下钻具的工作状态,实现一体化管控。

他们正在施工的莱深斜2井,目前钻进至4768米,相当于钻穿了大半个珠穆朗玛峰。

争做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者

翻看杨勇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簿,二氧化碳相关的工作、会议记录占了一大半。厚厚的册子里,也有此次他向总书记展示的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一项“绝活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从科研楼到实验楼,短短百米的走廊,总书记就这一话题与杨勇一边走,一边聊。

杨勇向总书记汇报,胜利油田将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注入油层驱油提高采收率,同时埋存降碳,到2025年注入能力将达到300万吨,2030年有望达到1000万吨。

一问一答间,杨勇读懂了总书记对“双碳”目标的重视和期待。

“抬头望见总书记,感觉他既有领导人的威严,又像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勘探开发研究院气驱实验室方法组组长李雪松正在电脑前处理实验数据。

李雪松今年48岁,研究二氧化碳24年,看着胜利油田二氧化碳相关技术从实验室一步步走向成熟,采收率、换油率、埋存率持续走高,他迫不及待想把这些年的成果展示给总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山东省正在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速打造新能源产业链,探索以能源变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勘探开发研究院气驱实验室也是中国石化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通过建成全链条碳捕集、碳捕集工程、驱油、封存、碳足迹5个专业实验室,不仅打造全链条CCUS技术创新团队,还在低渗透、页岩油、高含水等油藏建设CCUS示范区。

李雪松注意到,当听到CCUS技术已经从实验室到现场规模化应用,总书记非常高兴,对胜利油田减排降碳做出的努力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给予充分肯定。

莱113区块实施CCUS项目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动体现。

这个项目设计注入4口井,目前注入两口井,一年可以注5万多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两万辆轿车的碳排放。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通过往地层里面注入二氧化碳,可以有效驱替原油,提高油藏采收率。

舒华文在这里向总书记汇报了胜利油田的碳中和设想——以CCUS为抓手,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实现油气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消纳用户潜在的碳排放,吸纳区域碳排放,彰显胜利油田的政治担当和绿色担当,争做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者。

总书记边看边问,认真察看主罐、输入泵、计量分配等地面注入装备,详细了解二氧化碳存储注入驱油及二次埋存等流程,叮嘱大家要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

今年7月5日,中国石化宣布开启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建设: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涵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3个环节,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可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夜幕降临,莱深斜2井场上的路灯亮了起来。这些路灯全部是太阳能。目前,胜利油田累计投产各类新能源项目80个,新能源占油气生产直接能源消费比重达5%,碳减排30.2万吨。

在距离井场30公里外的胜利油田营二管理区,装机规模3.6兆瓦的光伏发电站里,一片片电池板张开“翅膀”,闪烁绿色的希望。这里已经成为胜利油田首个实现碳中和的生产区。

这份嘱托,自己和同事们必须坚定担起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楼大厅西墙上,一幅金色壁画呈现了老一辈石油人筚路蓝缕、为国找油的群像,正是石油精神的写照。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等油用”,到新时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60年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铮铮誓言,早已融入石油人的基因和血脉,一代代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以国为重、以苦为荣,苦干实干,在亘古荒原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当年我们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搞石油大会战,对当时我们国家在层层封锁下实现自力更生、搞工业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咱们石油战线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总书记说,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听闻总书记来到勘探开发研究院,100多名科研人员在科研楼东北侧的广场空地翘首以盼。总书记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总书记的目光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像阳光让人倍感温暖。”让地层古生物实验室经理王伟庆印象深刻的是,介绍每一台仪器,每一次试验,总书记都听得十分认真、专注。

回味起在总书记身边的十几分钟,一个美好的场景深深烙印在钻井平台经理黄利民的脑海中——

“总书记的脚步踏得很稳、很实。”攀登平台台阶时,黄利民步步紧随总书记身后。他说,那一刻,自己暗暗下定决心,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沿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清澈碧绿的水面,随风曼舞的芦苇。走到平台梯处,总书记转身,深情地向远处凝望。“总书记称赞我们这里景色很美,叮嘱我们既要做好生产,也要保护好环境。” 黄利民说,这份嘱托,自己和同事们必须坚定担起。

“总书记希望我们既要兼顾绿色低碳的发展,还要考虑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既要绿色低碳,又要国家能源安全,这也是给我们技术人员提出的一道命题。”杨勇说。

技术路线与国外有什么差异?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舒华文从总书记的关切中,读出了努力的方向——向着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继续奋进。

总书记叮嘱大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石油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始终保持石油人的红色底蕴和战斗情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诞生于大庆,又在一代代胜利人的传承中被发扬光大。新时代,胜利油田凝练形成了以“爱国、创业、创新、开放”为内涵的新时期胜利精神,让石油精神的火种与时俱进绽放出时代光芒。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孔凡群非常激动:“总书记勉励我们要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再立新功、再创佳绩。我们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总书记的要求上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扛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职责,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