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矢志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本报记者  符 慧  封雪寒

回首2021年,“十四五”开局谋篇,科技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明确,为中国石化科技创新标定了方向。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强调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进一步为中国石化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举旗定向,纲举目张。中国石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党中央部署,将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公司核心职责,以“四个面向”为指针,全力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创新硕果累累:高端医卫原料取得突破,在与新冠病毒作战中树起保障人民健康的防线;多个特种橡胶新牌号接连突破,为我国探索深海深空深地守好保障线;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持续创新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筑牢能源安全底线……

创新引领发展,中国石化实现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创4年来最大增幅,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占比持续提升,知识产权数量再居央企前列。

这一年,创新引擎轰鸣,中国石化迈出质量高、成色足的第一步,迈出昂扬新气象。

聚力量

从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只争朝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把自己的一生跟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身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闵恩泽院士的朴素话语感动石化、感动中国。中国石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背后,闪耀着老一辈科学家矢志报国、忘我奋斗的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当科技创新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科研人员手里,又将勃发什么样的力量?

感动石化人物、石勘院西北中心副经理邓尚从海外归来后,扎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勘探开发一线5年多,俨然从北京居民变成新疆居民。“在顺北干不好,我一辈子都会不踏实!”他说。

同样拒绝国外公司橄榄枝的还有胜利油田物探院首席专家、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秦宁。“是国家和胜利油田培养了我。我要帮助地质工作者找到更多石油,回报国家,回报油田。”她说。

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相连,人生有了更深远的意义,也有了更宽广的舞台。新一代科研人员活跃在祖国最需要的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西北大漠中,2021年3月,顺北42X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油气当量近千吨,实现4号断裂带重大突破。大批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激荡沙漠腹地,落实了两个亿吨级增储新区带等,推动顺北油气田成为增储上产新阵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

黄浦江畔,2021年5月,上海石化千吨级碳纤维装置投产,碳纤维事业部副总经理李鹏与同事通宵忙碌。同时,48K大丝束碳纤维装置火热建设。“48K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真正填补国内空白,我很有荣耀感。”李鹏说。中国石化将碳纤维作为重点高端材料研发,在打破国外垄断后持续取得新进展,同时作为联合攻关的牵头单位,加快推进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开发及应用、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奋力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事业赓续传承。当前,中国石化建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多层级研发机构60余家、两院院士24人、研发人员2万余人,构成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支撑。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推进“四个一批”科技创新总体部署,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只争朝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锻造科技成果转化迭代能力,扛好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职责。

按照党组部署,中国石化的科研队伍步履坚定,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提效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部直属研究院启动科改示范行动,通过大兵团作战等形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生机勃勃创新生态,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新年伊始,集团公司完成2021年度科技创新功勋奖评选工作,并结束公示。近年,集团公司将该奖项调整到年度工作会上颁发,并把奖金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体现了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释放出“人才是中国石化最宝贵的财富”的强烈信号。

为了让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科研人员有平台、干成事,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党组要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细化措施深化改革,持续优化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的成长搭桥引路。

——顺体制,全面推行科改示范行动。催化剂公司推进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改革,德州大陆架公司落实管理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薪酬制度等措施,青岛安工院为两个项目成立孵化器公司,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迭代能力。8家直属研究院基本完成“分公司转子公司”改革,各项措施按台账落地,为激发人员活力进一步理顺机制。

——创形式,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中国石化探索科技攻关大兵团作战,启动氢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制备、储运、加氢站建设等技术攻关;在集团层面围绕随钻高速传输、海水电解制氢等7项关键核心技术“张榜”,吸引系统内外共39个团队“揭榜”;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技术“鼎新”带动产业“革故”,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搭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中国石化制定高端材料研发布局方案,在广东、浙江等创新资源聚集地成立研发机构,集智汇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碳纤维、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等,与清华大学成立绿色化工联合研究院,成立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CCUS重点实验室等,建起更精更强的平台。

开局只是起点,中国石化“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将达到10%,为科研人员培沃土、育未来。

开新局   

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勇闯勘探开发理论无人区,加大高端材料等开发力度,布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技术,推动公司迈向世界领先,更好地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小半瓶从地下3000米采出的页岩油样品即使被倒过来也不会流动。“科研人员在基础理论上突破,攻克钻井压裂难题,开辟了页岩油这一增储上产新领域。像这么稠的页岩油在国际上还没有成功开发的先例。”院长杨勇说。

2021年,中国石化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向建设世界领先企业大步迈进。

夯实“一基”,中国石化创新建立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成藏富集模式,攻克系列钻井压裂难题,仅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就新增预测储量4.58亿吨,开辟增储上产新领域;历时3年攻关,针对顺北油气田形成7000至8000米特深层开发配套工程技术体系,突破8000至9000米特深层勘探工程关键技术,先后11次创亚洲陆上最深井及超深水平井世界工程纪录,助力完成顺北百万吨年产能建设。

做强“两翼”,多产丙烯和低硫船燃成套技术完成工业应用,为催化裂化装置转型增产烯烃原料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工业试验成功,使中国石化成为全球实现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两家企业之一。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技术提升和工业应用持续突破,投产全球单炉能力最大的乙烯裂解炉等多个大型炉。

突破“三新”,自主开发的石油基高端碳材料技术成功应用,产出合格针状焦产品,破解我国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与电炉炼钢行业关键材料依赖进口的难题。全面完成绿色环保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开发与应用攻关,开发了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及其复合材料等15类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新产品。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附近建设西湾子加氢站,并以“十条龙”项目持续攻关关键技术,提升全流程质量。

关键之年,关键一步。中国石化交出亮眼科技创新成绩单,站上了新的起点。

行程万里,初心如磐。中国石化将更加坚定扛牢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职责,以科技筑梦、用创新圆梦,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