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中国石化纵深推进深化改革三年行动综述(四)

本报记者 符 慧 王 齐 通讯员 韩超一

6月8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视频形式召开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强化科技创新激励专题推进会,中国石化催化剂公司进行发言交流。2021年底,催化剂公司在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专项评估中获得“标杆企业”称号。该公司积极探索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改革,激发人员创新创效活力,“科改示范行动”启动至今获专利授权79件。

催化剂公司是中国石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石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聚焦“四个面向”,以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为目标,以“科改示范行动”为重要抓手,高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扛好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职责,努力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2021年,中国石化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申请专利9338件,授权5844件,均创历史新高,专利综合优势位居央企首位。

深入实施“科改示范行动”,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2020年4月,催化剂公司和工程院德州大陆架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与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对标,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对照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部署,当年底,中国石化在北化院和青岛安工院开展试点,并逐步在全部8家直属研究院启动深化科改示范行动。目前,8家直属研究院已全部完成“分公司转子公司”改革方案,各项措施按台账推进,为激发人员活力进一步理顺机制。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快了破除制约科技创新藩篱的速度,使科研院所充满活力。

以本部为龙头,各直属研究院积极向外延伸,探索推进“创新中心(研究院本部)+转化平台(研究院下属公司、孵化器公司)+创新项目”的创新体系建设。“这相当于‘1+N+N’创新体系,层层递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集团公司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说,此举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关键技术快速迭代。

青岛安工院聚焦创新程度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科技成果,成立科技孵化平台,“高效阻火抗爆装备”和“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两项成果即将“入孵”转化,并探索科技型企业分红等新型激励机制。工程院优选油基钻井液等4项科技成果,建立内部市场化技术许可机制,由德州大陆架公司承接转化。石科院与山西朔州和河北石家庄两地政府签署产业研究院共建协议,加快微藻碳减排兼产高蛋白生物质等种子项目孵化。北化院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科技创新公司,借助外部资本,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和耐酸耐碱纳滤膜项目已分别与威孚集团、上海安赐环保科技公司确定合作模式,形成可研报告。

2022年是“科改示范行动”收官之年。集团公司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单位将按照既定目标,对照改革台账,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效果评估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同时总结提炼亮点、经验,在系统内创新条件较好的单位进行推广。

积极探索“揭榜挂帅”“大兵团”作战攻关机制,谁能干就让谁干,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今年初,一场激烈的角逐在中国石化科技领域展开:两个月内,4场立项评审会连续召开,经专家组评审论证,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研究团队成功揭榜。

他们“揭”的是中国石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公开张榜纳贤的首批项目榜单,涉及油气与新能源、高端新材料、低碳环保技术等,“随钻高速传输关键技术”“提高催化裂解乙烯选择性的金属改性分子筛材料开发”等6个项目将按照计划推进攻关。

“揭榜挂帅”“大兵团”作战等新型攻关模式是打破企业、行业等界限,不断拓展科学技术研发广度和深度的有效抓手。

中国石化拥有多层级研发机构60余家,两院院士24名,研发人员2万余名,这既是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又是协同攻关的重要基础。作为产业链完备的大型能源企业,中国石化一直有发挥一体化优势、深化协同攻关的传统,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以研究开发为基础、设计单位为桥梁、生产单位为依托,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成套技术,加速实现科技成果工业化应用的“十条龙”科技攻关组织模式。

2021年,中国石化共有9个“十条龙”项目“出龙”,两个重大项目完成攻关和验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工业化试验取得成功。截至2021年底,通过“十条龙”重点攻关,公司已累计完成200余项重大成套技术工业转化。

未来,中国石化还将以攻克重大关键成套技术为目标,持续完善“十条龙”攻关配套政策,在专项科研经费、工资总额单列等方面给予攻关单位支持,为取得大成果、实现大突破提供大力支撑。

当前,各直属研究院正根据自身特点和研发任务需要,在新型攻关模式上积极探索,打造更具活力的能源化工创新高地。北化院面向社会发布关键医卫材料杂质分析“科研攻关榜”,吸引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12个团队申请揭榜,大大提升项目攻关效能;青岛安工院坚持把结果导向贯穿始终,开展“里程碑”节点考核和激励,并建立专项服务组,为研究团队提供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服务。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

针对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中国石化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加大直属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研发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考核力度,分类确定年度考核目标,压实企业创新主体责任。

“现在的考核内容更全面、更细致。我们紧紧围绕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展开工作,考核向科技研发投入、承担国家战略任务、集团公司关键技术攻关、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制定等重要方向倾斜,精准地明确加分项、推出政策包,激励先进。”集团公司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集团公司科技部加强对研发投入的管理,积极开展行业对标,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研发投入统计。据悉,聚焦解决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中国石化“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将年均增长10%。

党组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意见》,从业绩考核、工资支持、内部分配改革、中长期激励、改革特区等5个维度,进一步构建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在2020年度和2021年度考核兑现中,高于集团公司平均增幅确定科研单位考核兑现工资,并对技术创新与转化排名前列的科研单位进行奖励;对国家级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等实行工资总额单列管理,激励政策覆盖2800名科研骨干。为进一步加强核心人才激励,他们还制定印发《中国石化中长期激励指导意见》及配套细则、操作模板,指导企业对内部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激发核心人才创新创效活力。

石油工程设计公司实施岗位分红激励方案等;北化院将薪酬资源持续向科研一线、核心人才倾斜,重点项目人均薪酬是非重点项目的1.26倍;工程建设公司(SEI)建立“过程+成果”奖励机制,畅通研发成果转化通道,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经纬公司实行“业绩和薪酬”与市场双对标,实施高端人才协议工资等科研激励机制,推动旋转导向、高温测井等技术攻关实现突破。

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石化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用好“改革”这个利器,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在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截至今日,中国石化纵深推进深化改革三年行动系列报道4篇,已全部刊发完毕。谢谢关注。)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