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牛地到东胜,“磨刀石”里采出天然气

——探访华北石油局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

本报记者  闫坪卉  马献珍 通讯员  闫志洪  李文昕

6月的鄂尔多斯盆地生机勃勃。在陕蒙交界处的毛乌素沙漠,放眼望去,覆盖沙丘姜黄的植被已经染绿,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绒毡。地下2000多米处,就是大片的致密砂岩气藏。

致密砂岩气藏属于“三低”气藏:低压、低渗、低丰度,单井产量低、稳产难度大,实现效益开发属世界级难题,开发过程被业内专家称为从“磨刀石”里采气。

2002年,华北石油局来到这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20年间,他们在这片“老少边穷”区块,建成大牛地气田和东胜气田,实现了致密砂岩气藏的效益开发与稳产。辽阔的毛乌素沙漠,书写着石化人敢为人先、永不服输的故事。

大牛地气田地层古老而坚硬,创业初期,受地质认识和技术水平所限,钻完一口普通直井需要半年多时间,投资高达1000多万元,气田是否可以实现效益开发存在很大争议。

2003年,华北石油局成功探索出优快钻井技术,使气田效益开发成为可能。2007年,针对气田上古生界7套气层,他们实施直井多层合采,2012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水平井开发,2013年正式建成30亿立方米产能。

目前,大牛地气田开发进入稳产阶段。由于致密砂岩气藏综合递减率远高于其他类型气藏,新井产能建设速度跟不上老井产量递减速度,稳产难度很大。

大牛地气田研究院院长张家伟介绍,为破解难题,他们重点推进老井措施维护作业,同时对气井进行二次增压,“吃干榨净”低压气藏中的难采资源。

顺着起伏的气田道路,记者走进DK13-FP13井场集气站。DK13-FP13井刚实施完措施作业,施工前,技术人员对井区地质特征开展再评价,决定对部分地层进行补孔。施工中,他们采用了大排量、高砂比储层改造技术。施工完成后,这口井的日产量为3.1万立方米,效果明显。

张家伟告诉记者,目前,大牛地气田气井综合递减率维持在8%左右,气田连续9年稳产30亿立方米。“产出的天然气源源不断送往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6省区,保障华北地区民生用气”。

在毛乌素沙漠的另一边,东胜气田也上产正酣。

从大牛地气田出发一路向北,在毛乌素沙漠中行驶200多公里后,就是东胜气田的锦30井区。

2015年,东胜气田进入规模开发阶段,成为中国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又一重要的天然气上产阵地。

同为致密砂岩气藏,东胜气田勘探开发比大牛地气田情况更为复杂。气田占地面积超7700平方公里,地质条件复杂,处于生烃过渡带、构造过渡带、成藏过渡带交叉区域,成藏理论不成熟。成藏类型和气水关系复杂,生产井水气比是普通气田的4倍至5倍,常见的排水手段难以完成气田的日常开发,被称为气藏类型和排水采气的大观园。

“勘探开发难度之大业内罕见,找起气来就像大海捞针。”华北石油局采气二厂副厂长曹桐生介绍。

成藏理论不成熟?那就创新基础认识。目前,他们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盆缘过渡带差异化成藏理论。

地广气稀又隐蔽?那就分区分类精细描述。他们在广袤的土地上做三维地震,立体混合部署井网,把可能有的储量“吃干榨净”。

气水关系复杂?那就试遍国内外30多种排水方式,从中优选出13种分类施策。

开采成本高?那就加强智能化建设,以400余人的员工规模,运行年产量2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

采访了几个井场后,记者发现,除施工作业现场外,广袤的大地上,只有采气树安静伫立,并没有员工驻守。

曹桐生告诉记者,由于气田面积大,他们采用先进的远传系统,实时采集每口井的生产数据,员工只需要在中控室操作,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现在东胜气田年产量实现连续5年增长,员工数量比气田最初成立时还少。”

在气田,记者还可以看到抽油机的身影。这是东胜气田根据气田高含水情况,探索实施的抽油机排水采气方式。目前,他们把抽油机排水采气与其他机械排水采气方式进行对照试验,以寻求更优工艺。

二十年,从艰难起步,到低开高走,华北石油局在鄂尔多斯盆地年产天然气近51亿立方米、年产原油超10万吨,探索走出了一条复杂致密砂岩气藏效益开发之路。

目前,华北石油局不断加大资源储备力度、加快增量评价节奏。“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盆地及外围新区的勘探力度,培育新的资源接替阵地,力争在大牛地和富县下古生界、盆地南部中生界、盆地西部古生界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强化油气田全生命周期管理,努力在盆地建成年产千万吨级油气田。”华北石油局总地质师何发岐表示。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