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儿在山乡绽放
——中国石化教育帮扶纪实

图为中原油田乡村振兴驻校辅导员在甘肃东乡那勒寺镇大树村石化小学辅导孩子们上音乐课。魏宏强 摄

铺开一张中国地图,用线将山东东营和甘肃东乡连接起来,再将广东广州和湖南泸溪连接起来……在连起37条线以后,地图上就出现了一张纵横的网。这是中国石化37家直属企业与受援学校“一对一”教育帮扶网络。

这张网强调紧密联系和精准帮扶,覆盖乡村学生、教师和中国石化企业、员工,逐渐形成“立体式、集团化、结对型”教育帮扶模式。

网络之中,有着改变人生的力量。

听孩子说

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课吗?

黄土高原的天刚亮,驻校辅导员刘艳婷的宿舍门就被敲响了。

“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课吗?”门外挤着几个小脑袋,充满着期待。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这是刘艳婷来到甘肃东乡前,想象不到的场景。

从河南濮阳出发,经过1400多公里,一路看过绵延不绝的大山、蜿蜒曲折的大夏河,才能抵达东乡那勒寺镇大树村,这里曾是甘肃深度贫困村。大树村石化小学由中国石化捐建,是中原油田结对帮扶学校,包括刘艳婷在内的3名员工是首批驻校辅导员。

在祖国的西南——贵州雷山县,面对孩子的提问,博士刘闯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冲击”。

在帮扶地图上,雷山县永乐完全小学与上海海洋石油局相连。在这里,刘闯举办了一场石油科普知识大讲堂,原计划是30人小课堂,最后来了200多人,不得不换到大礼堂上课。“老师,你上的什么大学?”“怎么能考上你的大学?”讲座结束后,孩子们追上他,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孩子们的问题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流露着对未来的渴望。刘艳婷、刘闯等中国石化员工的到来,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

胜利油田志愿者付建忠曾对东乡石化中学学生开展家访。行驶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初一学生马玲玲家中,她的母亲养了两头牛,种了些苞谷,靠一己之力抚养3个子女,坚持送孩子上学。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办法,但并非所有乡村家庭都像马玲玲母亲这样想,仍然存在意识跟不上,导致“隐性辍学”情况发生。孩子学籍在学校里,但心并没有放到课堂上,有时遇到农忙,可能在地里干活一星期、上学两三天,对学习还不够重视。

“孩子们缺什么?缺眼界、缺鼓励、缺陪伴。”中国石化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从脱贫攻坚迈入乡村振兴,最大的难点从物质保障上,转移到教育提升、精神引导上。

中国石化直属企业在各自结对帮扶的学校里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共派驻辅导员245人次,累计驻校时长约1200天,送科技和文化进校园133次。胜利油田在东乡石化中学开展“以党建引领德育”内容的支教,实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青马夜校、育苗小组)等举措。南化公司组织具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青年党团员,对新疆岳普湖县铁热木镇初级中学接力支教。塔河炼化派出EAP专员到岳普湖县也克先拜巴扎镇中心小学任驻校辅导员。燕山石化创新“工建+教育帮扶”模式,多次与学校和家长沟通对接。

变化悄然而至。中原油田志愿者刚刚来到东乡大树村小学时,孩子们不敢打招呼,总是躲躲藏藏,平时上课状态也比较懒散。“现在,孩子们大老远就很开心地喊老师好。”王可金负责教书法,孩子们用稚嫩的笔写下唐诗宋词。

同样在东乡,东乡石化中学初一学生牟芝情不再怯生生。在付建忠发来的视频中,牟芝情落落大方对着镜头,声情并茂地演讲,她的演讲题目是《东乡少年当自强》。

听老师说

一切都是值得的

变化的不仅是学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曾经参与教育帮扶工作的人,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帮扶地。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中原油田志愿者“原班人马”如愿再回东乡,继续开展为期一学期支教。“所有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能让他们快乐成长、给他们带来希望,一切都是值得的。”刘艳婷说。

回沪后,上海海洋石油局刘闯则报名了公司长期帮扶志愿者项目,同时与一名一年级苗族学生结对,打算长期资助关心这个孩子,直到孩子上大学。

在企业和学校如此频繁的交流中,中国石化教育帮扶工作不断打磨、持续提升。中国石化乡村振兴办公室与直属企业一起对帮扶学校进行了全面调研摸底,发现仍存在师资短缺、教非所学等问题。“短期支教更多的是提供‘第二课堂’,鼓励陪伴孩子。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关键要将当地师资力量真正做强。”中国石化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说。

在陕西读书的藏族青年阿旺旺堆,对此早有共识。毕业后,他回到西藏,担任班戈石化小学校长。江汉油田是班戈石化小学结对帮扶企业。阿旺旺堆带队来到油田所在的湖北潜江,在江汉外国语学校跟岗培训。听着课上孩子们开展“阳光大阅读”,看着老师们在教研会上全情投入、辩论探讨,阿旺旺堆决心要用好资源,推动学校改进教学。

回校后,他推动汉语阅读纳入考试,又增加了每周两个清晨的阅读时间,藏族孩子把汉语学得越来越好。去年,他又将部分教师送往潜江,进行综合科目和数学的跟岗培训,进而确定了专门的综合科老师,改变了以前各科老师相互兼职的局面。

汩汩暖流由东部回灌西部,更多的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今年5月,中国石化启动助力受援学校师资水平提升工作,推动东部名校与受援学校建立“姊妹校”帮扶关系。

上海石油组织傅雷中学与安徽岳西县石关乡石化初中结对,由傅雷中学校长傅国庆牵头制定教学水平提升带教三年规划,石关乡石化初中的老师每周都把自己上课的过程录下来,同教案、作业一起发给傅雷中学老师“把脉”。

在贵州雷山县永乐完全小学,老师们与上海海洋石油局联系的上海名师结成“一对一”帮带对子,在线上听培训课,共同备课、共享教案。“原先老师们为教学而教学,现在,他们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寻找知识点间的联系,也开始探索师生互动、分组研讨等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永乐小学校长罗安徐发现了老师们的变化。

更多的“归来”被写在未来。在湖南泸溪县潭溪镇中心完全小学,五年二班石雨欣向长岭炼化志愿者李鑫说出自己的心愿:“我以后长大了,要当老师。”在甘肃东乡石化中学,马玲玲也想当老师,“当了老师要回到家乡,在这里教书”。

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藏族姑娘卓玛才让先行作出了令人欣喜的注解。作为中国石化资助的青海泽库第一民族中学第一届女子春蕾班的学生,她完成了3年的高中学业,于2022年考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她“要以毕生所学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这样的回流与成长,描绘了值得期待的乡村振兴广阔前景。

听中国石化说

比起“助”,更希望“伴”你成长

9月底,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到安徽岳西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说:“教育是百年大计,中国石化将继续努力,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深做实教育帮扶工作。”

多年来,中国石化累计捐资3.2亿元援建了300多所学校。在乡村振兴阶段,中国石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扣“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这一主题,从援建学校中首批遴选37所进行重点支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着手提升,从校园、教师、学生三方面着力帮扶,积极探索“立体式、集团化、结对型”教育帮扶模式。

中国石化根据线上互动教学、音体美学科建设、学生招生等情况,在37所学校实施硬件提升的三年计划,去年以来投入帮扶资金7000万元,针对师生“急难愁盼”的需求实施硬件改造,为学校改建厕所、食堂、教学楼、宿舍、操场,还配备智能化交互式黑板150余块。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向“更好”的迈进。随着硬件逐步到位,中国石化在软件提升上不断发力。胜利油田志愿者在东乡石化中学设置“烦恼回收箱”,已经收到了380封信。志愿者每周五开箱、每周一回信,成为学生们最期待的事。

比起“助”,中国石化更希望“伴”着孩子们成长。中国石化着手建设“石化伴学”平台,搭建起结对帮扶渠道,共享捐助信息,动态管理进程,见证助学成效,记录和传播善行义举,动员广大石化员工参与教育帮扶活动,促进受援学生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打开平台,首页上就能看到待结对学生数量、已结对学生数量和校企结对数据,点击“我要助学”按钮,就能进入助学帮扶界面。在这个界面中,帮扶者可以看到自己结对的爱心卡,显示捐助数据,在这里还可以与结对学生交流,互发祝福问候。

“我们不希望帮扶与受援只是简单的捐助关系,或只是一阵风式的帮扶,而是希望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让帮扶者可以更好地去感受、体悟,可以说是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国石化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说。目前,“石化伴学”平台第一期的开发建设告一段落,已经具备上线运行的条件。

茂名石化工会副主席、群工部部长高学辉说:“教育帮扶工作是一件心怀‘国之大者’、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够为教育帮扶献出微薄之力,我感到自豪,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将这件事当作一项事业做好。”

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结对帮扶37所学校只是教育帮扶的远征第一步。中国石化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纠偏,慢慢地完善帮扶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先行方法是可以推广的,推广到中国石化其他的帮扶学校中,推广到其他企业教育帮扶的工作中。(本报记者 符 慧 段景文 通讯员 孙鹏程)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2-11-24